血与火的历史回响
------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
步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,肃穆的气氛瞬间包裹了我。白色的墙体如同历史的铸铁,沉默而坚定地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。在这里,时间已经凝滞,将我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。
纪念馆中关于日军暴行的展区令人窒息。一张名为《中国娃娃》的照片是人类战争史上令人心碎的画面定格。它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,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之后。在一片死寂的废墟和遇难者遗体之中,年仅一岁的王家升孤坐在破碎的站台上。他浑身是血,在巨大的恐惧中嚎啕大哭。他的哭声是这片死寂中唯一的声音,与他周遭的毁灭景象形成了最令人心碎的对比。这张照片以其赤裸裸的真实,成为了日军针对中国平民所犯暴行的铁证。最令人心碎的是“万人坑”遗址照片,白骨累累,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反人类罪行。这些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据,而是我们同胞的血肉之躯,是被战争碾碎的普通百姓的梦想与生命。
全民抗战的艰辛在纪念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。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土枪,工人赶制军需物资,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。尤其令我震撼与悲恸的是以下这组血泪交织的数字: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,其中军队伤亡约380余万,平民伤亡则超过3000万。中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,而间接经济损失更为巨大,约为5000亿美元。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永久的创伤,是山河破碎的痛楚,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就捍卫家国尊严的悲壮史诗。
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大量史料得到印证。平型关大捷的场景复原让人仿佛听到八路军战士的喊杀声;地道战、地雷战的创新战术模型展示了智慧抗战的力量;泛黄的电文手稿记录着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的战略远见。展览清楚地表明,正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,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开辟敌后战场,为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走出纪念馆,夕阳下的宛平城静谧安详。这种和平不是天赐的礼物,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宝贵遗产。我们纪念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汲取教训;我们回顾苦难,不是为了沉溺悲伤,而是为了更好前行。
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,我们当以史为镜,将悲愤转化为动力,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,用实际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。唯有如此,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才能安息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。
诺飞党支部:张敬元
2025年10月9日